但关于小学里周总理的这首诗,确实值得家长注意。

第一,毛主席的诗词,课本里很多,我们背得也很多。可周总理的诗就不多见了,尤其是入选小学教材的,更是罕见。
一提到他亲笔写的名句,我们的第一反应基本就是他关于皖南事变的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而这个知识点要在初二上学期的历史课中,才会接触到。
第二,但这首诗,语文老师是不会花太多时间去给孩子们讲的,只能匆匆带过。
这并不是老师在偷懒,而是语文教学中“现实丰满,现实骨感”的众多表现之一,实在是没有太多的课时,去展开来给孩子们一一讲细讲透。
这首诗,堪称是“周总理最著名诗歌“。如果我们家长能多了解一些,对于孩子理解诗歌本身、产生的年代、代表的爱国情怀,建立这一块的知识储备,都是很有帮助的。

而且这个补充讲解的工作,也只有家长来做了。
好了,让我们把重点转移到诗歌本身上来。
在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有一篇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大家都很熟的,讲的是周总理在少时读书便立有大志的故事。

在课后问题中,编者让孩子去查阅当时社会状况时,就出现了这首诗。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但是,四年级的孩子,要一下读懂这首诗可并不容易,因为这里面有不少典故和引用。
第一,我们先来看这首诗的写作时间。
1917年,周恩来从南开学校毕业后,告别亲友,东渡日本留学,写了这首展现他立志救国抱负的诗,彼时十九岁。
两年后,也就是1919年(当年五四运动爆发),周恩来决定回国。在回国前夕书写此诗赠送给好友,并在诗后写有"右诗乃吾十九岁东渡时所作,……返国图他兴,整装待发,行别诸友。“
我们可以仔细翻看一下孩子的课本,底纹上有一首隐约的七绝,正是总理的亲笔手书。

这首诗的手迹,就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第二,我们来看诗歌的内容。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白话译文(网上资料,仅供参考):
吟诵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毅然决定东渡日本。
这些年来,为寻找济世良方,我也曾经深入地、细致地,遍研各门科学。
在中国面壁十年,一直得不到想要的答案。现在,我要像南北朝那位画家笔下的飞龙一样,打破认知的壁垒,飞到域外去寻求真理。
哪怕壮志难酬,像陈天华一样蹈海而死,也不失为一位真正的英雄。

大江歌罢掉头东——
大江指什么?指苏轼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年轻的学子东渡日本求学,要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豪迈的苏词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但这只是一个引子,东渡背后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呢?

请看下一句。
邃密群科济世穷——
邃密:指深入、细致,这里指精研。
群科: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科学就叫“群学”。也有一说是指各种科学。
济世穷:拯救国家的危亡。济,拯救、变革;世,社会、国家;穷,濒临绝境、危亡。

面壁十年图破壁——
这句诗里面有两个典故。
”面壁“指的达摩面壁修禅的故事,西来的达摩禅师渡江到达嵩山少林寺,在山洞里面壁十年默默修禅,终于将印度佛教成功传入中国,成为禅宗初祖。用来形容刻苦磨炼。
“破壁”则源自《历代名画记》中所记载的传说,说南朝著名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没有眼睛的龙,一经他点出龙的眼睛,巨龙则破壁而出腾空飞去。用“破壁”比喻人骤然显达。这个故事,同时也是成语“画龙点晴”的出处。
而作者的意思,正是表明自己要像达摩大师十年面壁一般,用多年的功夫,去潜心研究各种科学知识,来改变国家贫弱的状况,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难酬蹈海亦英雄——
但是,出去以后到底会怎么样?谁也说不准,年轻学子只能在诗最后说,就算是壮志难酬,就像陈天华一样投海而死,也是有价值的。
而“蹈海”在这有两种解释:
一是指当时陈天华的故事,他是近代民主革命家,他留学日本的时候,为唤起民众意识,就在日本投海自尽了,死前留下了《绝命书》。

顺便插一句:
对于这种以主动放弃生命来表达极度失望,期望唤醒民众的历史人物,年纪小的孩子们,不太好理解这种行为。
我们既要教孩子珍惜生命,同时还要把这种历史悲剧,将引导的重点放在理解时代背景,对社会和刺激和唤醒上去。
比如在大热党史剧《觉醒年代》中的陈独秀好友易白沙,心痛国势日微,深感救国无门,最后走上自绝之路以醒民众。



得知易白沙自杀,毛泽东悲痛不已,还亲自写去挽联:“无用之人不死,有用之人愤死,我为民国前途哭;去年追悼杨公,今年追悼易公,其奈长沙后进何?”
二是到了晚清时,出洋寻求真理亦称“蹈海”。
第三,顺着这首诗,寻找它渗透出的背后信息。
周恩来很早便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他曾撰文写道:“吾辈生于二十世纪竞争之时代,生于积弱不振之中国,生于外侮日逼,自顾不暇之危急时间,安忍坐视而不一救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于是,去日本,回国,入狱,去法国,想输世界文明于国内,苦苦寻找着苦难国家的出路。

如果你看过电视剧《觉醒年代》,里面就对这段历史有很好的体现。
从日本留学回到天津的周恩来,担任了《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的主编,并号召同学抵制卖国贼曹汝霖任南开大学校董,绝不能让南开的光荣被玷污。自此,周恩来成为五四运动中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

而青年周恩来“能文能武”,不光文采飞扬,体育成绩也十分出色,担任过篮球队队长,参加过排球比赛,还得过跳高比赛第三名,是一个在校内校外都精力充沛、思想积极的学生。
剧中有一场戏,是《共产党宣言》正式问世后,周恩来带领觉悟社成员因组织示威请愿被捕。在监狱里,周恩来同志不卑不亢,毫不畏惧,带领学生们做体操,坚定地为大家朗诵《共产党宣言》。

第四,简要了解一下总理的诗文。
周恩来文学功底深厚,但留下的诗作不多,约有18首诗。
周恩来的诗歌很有特色,在五四前多写传统旧体诗,风骨开张,才气横溢;五四后就转向新体诗,也是卓有成就,不同凡响。
而我们现在课本上学的这首“大江歌罢掉头东”,就是最为著名的一首,让我们见识到了周恩来青年血性、执着的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