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客卿是什么意思啊(战国时的异国人才任官制度——客卿制度)

时间:2024-10-29 09:46:56

客卿,是春秋战国时期外来人来到本国为官,为本国效力时授予的官位,最为出名的便是秦国的客卿制度。“秦有客卿之官,以待自诸侯来者,其位为卿,而以客礼待之也”。

客卿制度帮助秦国吸纳从其他诸侯国前来希望一展所学的人才,帮助秦国从弱小走向强大,最终推动了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

诞生原因

”之一字,相对于“主”而言,表明了国别的区分,也就产生了“以客礼待之”。如果是天下一统的情况,也就没有“主客”之分,只有列国林立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如此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天子王权衰落以及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原本维持社会稳定运行的制度开始崩溃,因而依赖原本制度生存统治阶级开始出现动荡。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周朝确立的四级分封制度,除了天子依旧拥有名义上的最高权力之外,诸侯、卿大夫、士三级都开始剧烈的变化,诸侯灭国,卿大夫灭家,士人破产等等都变成了社会常态。

而随着周天子的权威下降,诸侯们开始出现在政治舞台中心,特别是“尊王攘夷”的旗号,让相互之间的身份区分变得明显起来,在周人之下有了晋人、齐人、楚人等等。

同时,因为原本层级严格分割的社会,开始出现了极大范围的人员流动,而原本属于贵族才能掌握的各种知识也开始传播。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

在知识传播的背景下,有了更多的人学有所成,想要展现自己的才能,也就会谋求官职。而也因为原本的人才筛选制度(即“宗族”)被破坏,也就出现了因才任官的情况。

也是因为诸侯都是周王室分封产生的,因而士人们对在不同的诸侯国做官效力,并没有太大的抵触情绪,也就产生了出身楚国,却在晋国做官的情况,这也是“楚材晋用”这个成语的来源。

在春秋时期,并没有“客卿”这个说法,但是已经有了对应的“客卿”这一官位的实质。

“客卿”这个词明确的出现,是在战国时期,说明这种制度本身逐渐成熟,为诸侯国所接受容纳,融入了自己的选官任官制度。

客卿制度的产生,就也是因为数量更多的“士人”,需要为自己寻求出路,也就不再局限于自己原本所在的诸侯国。

而秦国戎狄之间,相比于其他诸侯国,想要自身培养士子更加的困难,对中原的人才有更多的需求,也就产生了完整而又全面的客卿制度。

人才西来

秦国,在秦穆公时期打破了一直延续下来的“任人唯亲”的传统——即关键执政的卿相大臣是宗室贵戚,他启用了百里傒(虞国)、蹇叔(宋国)、百里孟明视(虞国)、西乞术(宋国)、白乙丙(宋国)等一大批异国人才,使得秦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成就了秦穆公的霸业。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然而,进入战国时期,秦国一方面因为内斗,实力不断衰弱,而另一方面魏国在瓜分了晋国之后,广泛寻求人才,先后重用翟璜、吴起、西门豹、乐羊等人,使得魏国成为了战国初期的强国,将秦国的势力逐出了中原范围。

在秦献公新政改革之后,秦国的实力依旧无法对抗发展起来的魏国。

秦孝公继位之后意识到了最为关键的核心——人才,秦国想要强大的出路——变法。

因而,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寻求让秦国强大的人才与办法,并且许诺了“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发布这样的诏令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魄力了,因为晋国被晋卿瓜分,晋君一脉绝祀,齐国原本的国君是属于姜氏,却被田陈所替代,这些都是放权给外人的恶劣后果。

然而,秦国的危险处境,“诸侯卑秦,丑莫大焉”,让秦孝公最终下定了求才的决定。

因为《求贤令》而西来的士子,并不仅仅是商鞅,这些人在秦国任官,为秦国的发展强大出力,将秦国从被诸侯排挤的情况下挽救了回来。

由客入仕

重用客卿之士,让这些人发挥自身的才能,帮助壮大国家,这不仅是秦国在做的事情,也是其他诸侯国在做的事情。

比如魏国所重用的吴起、乐羊等,赵国所重用的牛畜、荀欣、徐越等,韩国重用的申不害,齐国也有孙膑、淳于髡等,燕国修筑黄金台招纳人才更是广为人所知。

这些客卿之士,在不同的诸侯国中展现自己的才能,真正做到了“出齐齐轻,入楚楚重,为赵赵完,叛魏魏丧”,决定了一国的兴亡。

然而,这些诸侯国任用的客卿之士,都仅凭君王的一时喜好,等到继任者更迭之后,他们就不得不离开,如吴起离开魏国,在楚国变法,却因楚悼王死亡而被害,乐毅振兴燕国却受到燕惠王的猜忌。

相比于其他诸侯国,秦国的客卿制度却是属于较为完整持续的,从商鞅开始,公孙衍、张仪、甘茂、魏冉、范雎、李斯……可以看到是接连不断都有他国人才到秦国展现自己的才华。

虽然并未留下明确的记录,但从其后的秦国任官制度可以看到,对于吸纳异国人才任官,秦国形成了完整的制度流程,才有了如此代代皆有客卿为相的现象。

先是寻求人才,这些人才既有主动西来秦国的,也有秦人向外寻求招揽的,对这些人最开始是施以客礼,招徕为客,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才能,得到君王的欣赏,就可以被拜为客卿。

客卿本身就是属于一种极高的待遇,但是这也仅仅是就待遇而言,他们只有对秦国的实施政策提出各种建议,对于面临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办法,他们本身并没有实权。

也就是说,这些客卿是属于秦国朝堂正式官职之外的一种“参谋”,不参与秦国朝堂中的权力斗争。

等到他们真正为秦国建立功勋,才会被授予正卿,得到秦国的朝堂官职,完成“由客入仕”的整个过程。

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大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如齐之田忌、田婴、田文, 韩之公仲、公叔,赵之奉阳、平原君,魏王至以太子为相。独秦不然其始与之谋国以开霸业者,卫人公孙鞅也。其他若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睢皆魏人,蔡泽燕人,吕不韦韩人也,李斯楚人。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卒之兼并天下者,诸人之力。

正是因为秦国的客卿制度让异国的人才不仅仅是当做一个小官,也不仅仅是因为君王的喜好便废弃不用,而是属于真正的让客卿可以凭借自身的才能,得到秦国臣子的最大权力——相权。

因而才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士子西来,为秦国效力,最终推动了秦国的发展壮大,乃至最后统一六国。

制度弊端

这样的客卿制度并非是没有弊端,在甘茂的故事中就有过分析,甘茂作为秦国客卿,他的上位过程中充满了两派势力的斗争,即本土势力和客卿势力。

随着秦国的逐渐壮大,秦国不再是困于戎狄边界的小国了,有了足够的底蕴和人口,那么也就可以逐渐培养自己的人才。

秦国愈加强大,秦国对于士子们的吸引力也就逐渐增强,而培养人才的能力也逐渐增加,但朝堂中的权力位置却是有限制的。

因而双方便会产生对权力的争夺,特别是最高的国相位置只有一个,也意味着只有一方为胜利者。

秦武王设立的左右丞相,试图为朝堂中的两方势力进行平衡,却因为举鼎突然而亡,使得秦国的政治改革中断,重新回到了原来的选官任官路线上。

而本土势力与客卿势力依旧在进行着争斗,直至秦始皇时激烈化,产生了《逐客书》,想要驱逐非秦国的客卿势力,李斯作为客卿势力的代表,贡献了那篇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秦国最终统一六国,也就没有了本土势力与客卿势力的差别。

然而,因为秦国也有太多的六国之人为官,这些人在面对六国反抗秦国统治的旧人时,往往会网开一面,这也是张良刺杀秦始皇,项燕反秦等等之所以能一直活下来的原因。

秦国依靠客卿势力不断壮大,却并未有效的将其吸纳到自身,最终导致了秦国的灭亡,“君以此始,必以此终”,依赖客卿让秦国壮大,却也为秦国埋下了覆灭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