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比的表现手法
①概念:
在文章的主体结构或主要内容中,将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放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
②作用:
❶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读者留下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❷衬托突出主体事物的特点,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增强语气,使意义更明显。
例如:《故乡》一文中将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进行比较,就是用了这种表现手法。

二、衬托的表现手法
①概念:
文章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这种表现手法就是衬托。(用类似的事物做陪衬叫正称,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叫反衬)
②作用:
❶特点鲜明,矛盾突出,形成强烈的反差;
❷突出主要人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或主要事物的特点;
❸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例如:《藤野先生》一文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三、烘托的表现手法
①概念:
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
②作用:
❶将表现对象的什么样的心理放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更好的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例如:《老山界》一文中,通过对战士们下山路上的景物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成功翻越老山界的喜悦心情。

四、铺垫的表现手法
①概念:
描写次要的人物或事件,来衬托主要的人物或事件;铺垫是“显性的”,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
②作用:
❶铺垫是为了衬托;渲染气氛。
例如:《皇帝的新装》一文中首段极力描述皇帝喜爱新衣服的程度,交代了他被两个骗子所骗,最后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原因为故事的发生做铺垫。

五、伏笔的表现手法
①概念:
把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前段内容为后段所做的提示或暗示是“隐性的”,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
②作用:
❶使文章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例如:《老山界》一文中开头首段写“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瑶山”,这里的“三十里”强调山高就是为下文写山,难以翻越埋下伏笔。